与王一夜
(2006)
6.2分
语言:
英语
类型:
剧情
年代:
2006
地区:
美国
片长: 123分钟
上映日期: 2006-10-13
资源更新: 2014-04-14
豆瓣评分:
6.2分
短评
演员:
Tommy 'Tiny' Lister
鲁克·高斯
蒂凡尼·多庞特
导演:
Michael O. Sajbel
故事发生在古波斯的鼎盛时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丰富了《旧约全书》中有关“以斯帖”的那一部分故事:在这个古老且充满异国情调的美丽时代里, 一位经历了灭门惨祸的犹太孤女,是如何从一个天真的乡下姑娘最终成长为一代波斯皇后的……然而这里要说的并非是“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因为她所要面对的,既有宫廷中最可怕的权位竞争,同时还有同族人即将惨遭杀戮的凄凉命运。古老的话题引起了血统的疑问,一直向国王隐藏了自己犹太身份的王后以斯帖虽然最初曾因害怕而有过畏缩,可是她终还是在深明大义的堂兄的辅佐下,不顾个人安危,用自己的生命为民请命,最终救下了几经波折却仍然顽强不倒的犹太民族,成就了一个由波斯国王和犹太王后共同统治的和平时期--对于战火纷飞、难以安身立命的古代,片刻的安宁都是如此地来之不易。在这个充满阴谋诡计、夺权篡位、阶级斗争、种族矛盾的冒险世界里,以斯帖以一种女性独有的柔顺、纯真、宽容和善良,带来了别样的浪漫情怀,虽然有别于那个时代的产物--骑士精神,却仍然让人唏嘘赞叹。
幕后制作:
背景故事
基督教的《旧约全书》中,记载着一段有关波斯王后以斯帖的传奇故事,这部分圣经式的传记体,是最为鼓舞人心的宗教与生活的相结合,尤其被犹太人、波斯人和基督教徒所喜爱。“以斯帖”代表着整个犹太民族一种处世的态度,为了纪念她,犹太人甚至专门设立了“普林节”,每一年都有上百万名犹太人在节日的那一天欢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和纪念对以斯帖的感激之情。
大约2500年前的波斯王朝,许多犹太人都分散在故土以色列以外的地方,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居住在类似于巴比伦这种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大城市里。天真可爱的哈大莎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她被堂兄未底改接到波斯的首都书珊城,在那里无忧无虑地长大。在皇宫做文书抄写工作的未底改非常疼爱这个美丽的小堂妹,从不让她插手任何忧虑烦心的事情,所以哈大莎无聊的时候,就会通过幻想着自己有一天可以重回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乡,来打发时间。与此同时,波斯王室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国王亚哈随鲁(即后来的薛西斯一世)在宠臣哈曼的建议下,废掉了他心爱的王后瓦实提,只因为她对于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持反对意见。哈曼是一名天生的政治家,他喜欢做“鹬蚌相争”背后的渔翁,在别人的冲突中获益。同时,他对犹太人有着莫名的仇恨,以屠杀犹太人为己任,是杀害哈大莎父母幕后的真凶。
赶走了瓦实提的亚哈随鲁觉得异常孤单,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持波斯人民与土地的统一,另立王后--就成了亚哈随鲁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国王颁下诏书,全国各地的年轻女子都涌进王宫进行成为王后的预备训练,包括哈大莎在内……在进宫之前,未底改让哈大莎发下毒誓,必须对自己的犹太身份保密,而且还将“哈大莎”这个过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名字改成了后来的“以斯帖”。聪明伶俐的以斯帖迅速成为了所有女孩中最有力的王后候选人,同时,她的纯真赢得了亚哈随鲁的贴身太监希该的喜爱,他对她特别好,派7个宫女服侍她,让她住女院中最好的房间。本身的出众再加上希该的大力推荐,以斯帖很快就引起了国王的注意,并最终成为波斯王后。
就像是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变成了现实,以斯帖得到了国王全身心的宠爱--在她之前还没有女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成为王后却并非以斯帖所期望的。在一个毒杀国王的阴谋被揭穿之后,以斯帖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危险的政治漩涡中无法自拔。而哈曼则继续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玩弄和欺骗亚哈随鲁,由于未底改不肯向哈曼下跪,而最终将矛盾激化,哈曼诱使国王颁下了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圣旨。这时,以斯帖已经发现哈曼就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然而,她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因为她无力阻止自己的同胞被杀。由于以斯帖一直不肯向国王公开自己的真正身份,已经引起了亚哈随鲁的厌烦,他们的关系正游走在危险的边缘,看起来以斯帖似乎马上就要步上前王后瓦实提的后尘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曼也开始怀疑起以斯帖的身份,这时未底改来到以斯帖身边,鼓励她说:“你现在是犹太人惟一的希望,有权力也有义务去为自己的人民辩护……”然后,重振精神的以斯帖说出了那句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经典话语:“死就死吧。”在那个时代,任何人(包括王后在内)未经允许是不能接近国王的,否则性命难保,然而亚哈随鲁却因为自己对以斯帖的喜爱而宽恕了她的无礼,并欣然地接受了她对自己隐瞒身份的苦衷。不过国王是不能忤逆自己曾经下过的命令的,所以,他只能赋予犹太人相等的权力:对敌人给予最血腥的回击。最终,亚哈随鲁下令将哈曼和他的10个儿子吊在了绞刑架上--这本来是哈曼要惩罚未底改时用的。虽然犹太人的伤亡惨重,但经历了浩动的他们却存活了下来。
关于史诗电影
说起史诗,人们就会联想到一个骑士精神泛滥的年代,它可以通过一切形式存在,也可以让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但是,很多人就是喜欢不断的“复制”这些可能只是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形式多样的故事,特别是在好莱坞,史诗片曾一度控制了大银幕,成为主流中的主流,于是电影人处处挖掘有可能发展成波澜壮阔的银幕史诗的素材,在历史记录中筛选再筛选,以便平息电影观众对历史故事永无止境的渴望。而在各种历史选集中,《圣经》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集锦之一,人们之所以会对这样的故事异常贪婪,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或某些怪异的癖好,而是他们对那种只能想象、无法触及的作古年代的追求:在浪漫与热情中体验永恒,伴着阴谋诡计入眠……而这些历险故事加放进人类最深刻的冲突和情感中时,经常会挑战或折射出现在的社会和政治的存在形式,所以《与王一夜》的目标就是重新捕捉史诗片专有的荣耀和壮观。
一聊起史诗片,总能想起大卫·里恩(David Lean)执导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它是这个领域中的一项传奇。而影片中的彼得·奥图尔(Peter O'Toole)和奥玛·沙里夫(Omar Sharif)在《与王一夜》中二度联手,像他们这种意义重大的配角,有时候并不是为了出现而出现的,更像是某种过渡、启发,代表着新一代的史诗导演对经典的作品的膜拜礼仪。影片最大的吸引力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很相似,都是从多个层面同时延伸,以便制造更大的情感冲突:打动人心的爱情故事;秘密且残酷的宫廷斗争;各种奇妙的历险……然而其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却是一个孤独的女孩与整个帝国制的阴谋做斗争的故事,有仇恨、种族屠杀、复仇、勇气以及救赎。对于生活在现代、对犹太人的了解度只停留在《辛德勒的名单》的程度上的我们来说,影片至少告诉我们:在希特勒出现的大约2500年前,还有一个叫哈曼的极权主义差点让犹太人走向绝境;而在“辛德勒”或其他在电影中被歌颂过的犹太以及非犹太英雄之前,还有一个几近渺小的犹太孤女,可是她却帮助她的人民与死亡擦肩而过。这就是史诗片的意义所在,我们能够从中提炼出最简单的论点:如果这个孤女可以改变她的世界观,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希望将会永远存在。以斯帖的故事,并不只是成就了一个每年都被犹太人欢度的普林节,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更代表着神圣的天意和命运;至于拥有不同信仰的波斯人,则喜欢这个故事中的某种精神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